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彩信频道
 
论坛首页族人论坛 → 当前帖子
 
题目:六、我的故乡——东钱湖陶公山(2) 回复: 2 浏览: 774
^_^!
表情: 作者:忻志鹏 时间 2006-8-20 15:23:34 序号:423
 
  六、我的故乡——东钱湖陶公山(2)


赴宁波的航船旅行
凌晨,睡眼惺忪的我,刚听到河埠头远处传来低沉嘹亮的“呜……呜……”海螺声,这是航船的人工喇叭,是通知需要乘航船旅行的客人,航船即将启程到达,要乘航船的客人,快快到达船埠头;与此同时,早已做好出行准备的母亲,立即将我拉起床,匆匆划了一口泡饭,衣裳一披,快速赶向河埠头跳上航船。
航船大约有七八米长短,2米左右的宽度。船头船尾都有甲板,船身有顶蓬,船身船舱长度大概四米多一点,船舱两侧有固定的长板条作为客人“座椅”;顶蓬的高度大概不会超过2米,坐下来还算宽敞,立起来可能碰顶;长板条的后方就是船沿边,顶蓬的蓬脚就插在船沿,靠船沿的顶蓬还开有几个可拉推滑动的“小窗”,拉开来可以眺望水面和远方。坐满客的航船吃水较深,船外的水面几乎接近了船舷边的下面边缘,这一水面已经要高出坐在船舱内船客的腰部,船客一推蓬窗,伸手就可掬捞湖水。船头的甲板是船工工作的地方,船离岸、靠岸时的撑篙、系缆,航行中的扯蓬、落蓬都在这一甲板上操作;船尾的甲板则是船尾船工工作的地方:摇橹、掌舵,身兼数职。船沿的宽度约有二三十公分,专供船工工作时行走,此外,大概还有挡住河水涌入船舱的作用。航船的船舱可容纳二三十个、直至四十个客人。
是日,天晴气爽,晨风拂面,启航后,摇出岸边小河,很快进入湖中航道,东南风吹拂,船头的船工一扯起船篷,立即鼓满风帆,船好似离弦之箭,飞速向前,我坐在船舱内,初始听着船舷外呼呼的水流声,以及浪花对船舷、船篷的拍打声,别有情趣,但由于声音单一、单调,不久我又进入了睡乡。
清晨,航船到达了莫枝堰,船要过堰了,全体船客在堰旁码头,被要求上了岸,空船立即进堰,在钢丝绳拽行下将要过堰,这时我的睡意,全被过堰的情景吸引过去了,惊奇地观看了过堰的全过程。过了堰,我们重新上船,继续航程。
航船在河道中航行,又是另一种风味。航行途中有两件事(这两件事不在同一个航程),深印在我的脑海中,经久未忘。
一件是张满帆的航船过桥洞时船工们紧张有序的操作艺术;一件是逆风航行时拉纤的纤夫过桥时的绝活“表现“。
张满风帆的航船航速是很快的,但遇到桥,由于桥的高度最多不过三四米,可是风帆桅杆的高度有六七米,肯定升帆的航船过不了桥洞;因此过桥时必须将帆落下来,将桅杆放倒。过早落帆,船行速度过慢,就要影响航程,过晚落帆、放杆,帆就会有撞上桥洞的危险;所以关键就在于落帆的时间恰到好处。船工们落帆的步骤分两段:1,解开帆绳的扣结,扣结一松,帆就迅速下落到船篷顶上;这时立即将帆干(一根粗大的有六七米长的毛竹干)从帆干固定部拔起,放到在船篷顶上,其落蓬放桅杆的准度恰到好处,船顺势进桥洞、穿过桥洞;一过桥,船工就立即反向操作,竖起了风帆,因此,航船几乎是等速度继续航行。下帆、升帆基本只要操作熟练规范就可,用的是体力。
纤夫过桥,则是一种“杂技”。
逆风航行,顶风摇船,既吃力,又难以有航速。这时,只好由纤夫拉纤航行。一根纤绳大概总有50到100米长,一端系在船头纤桩上,另一端由纤夫顶住纤板牵拉前行。由纤夫牵行的纤绳,其前部顶端部的一段,每隔2米左右的纤绳上打上一个小圆环,这个圆环用来扣住纤板绳用的,纤板套在纤夫的肩上,从而发挥拉纤的作用。纤板是一块大约三四十公分长,六七公分宽,一公分左右厚的光滑木板,板的两端系上纤板绳,绳长大约三四米,中间部位有一个纤钩,将纤钩钩住纤绳前端侧旁的小圆环,这时纤板绳对折成等边三角形,长度就成了一米多一点,纤板套在纤夫的肩上,纤夫左手捏住总纤绳,身体向前冲,用右肩顶住纤板奋力拉住纤绳向前,纤绳伸挺拉直,船随纤绳向前航行。
当拉纤船在航行途中前方遇到桥梁时,船必须穿过桥孔,才能继续向前航行,而纤夫在河岸边拉纤,纤夫无法下河通过桥孔,这时纤绳势必被阻挡在桥上,如果纤夫放弃纤绳,既失去了拉纤作用,也使纤绳掉落河中。那么只有临时在过桥洞前,将船靠岸,让纤夫全部上船,然后船用人力摇橹、撑篙过桥,过桥后再靠岸,将纤夫送上岸,继续拉纤,这样一来,势必大大影响船行的速度和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纤夫们玩起了“杂技”。
在船航行途中,前方接近桥梁时,领头的纤夫立即直角转身跑步奔向桥顶,后面的几个纤夫迅速摘下纤板纤绳,走向桥梁前方等待;领头的纤夫手中的纤绳,在他折向桥面奔跑时,原来绷紧的纤绳就立即会松弛下来,这时,纤夫一边小跑,一边就以保持纤绳不掉落河中的速度收拢纤绳;一旦当纤夫跑到桥孔中心位置时,立即开始了“杂技”动作操作:纤夫的左手捏住已经绕圈缩短、但留有足够长度的纤绳末端,右手拎住大约带有一米左右长度纤板绳纤板的顶端,让纤板下垂,然后前后晃动纤板,蓄势代发,当势能积贮到一定能量时,突然举起纤绳用力将纤板抛向桥下桥孔,同时迅速适度松开左手捏住的纤绳长度;纤板是以抛物线形态向下抛下桥孔的,左手松开的纤绳长度,刚好使纤板接近河面而又不掉入水中,因而纤板到达最低端时立即继续向前、向上运动升起,绕向桥孔的另一侧,返回桥面,这时的纤夫早已作好收回纤板的准备,准确地接住纤板,然后立即迅速从原路回跑,顺着原来的航向向前,其余等待在纤路上的纤夫,也就立即挂上纤钩,奋力、合力拉纤前行。航船几乎毫不影响她的航行速度和时间。
这些儿时的所见所闻,我已经把它当作杂技记忆,至今仍未忘怀。

东钱湖、陶公山,山清水秀,胜景连连……

至今令我影响最深难忘的故乡,一是陶公山的山,一是湖边的堰坝。
说起陶公山,感慨万千。
陶公山可以说是东钱湖的中心中的一个半岛,一座不大不小的东钱湖中最著名的山峰山麓;村以山命名,山由村出名。说起陶公山,既指山,更指村;村代表了山,山也就是村。陶公山不仅她的地理位置占优;更有她美丽动人的历史文化传说内涵,陶公山原名伏牛山,(远眺确实像一头伏牛),后所以更名为陶公山,是因为有陶朱公与陶公钓矶。
“陶公钓矶”是有关越国大夫范蠡的。传说自称“陶朱公”的范蠡曾隐居现在的陶公山,他常垂钓于牛头渚(今曹家山头),曾有诗云:“霸越归来别有天,一竿秋雨一蓑衣”。由于勾践派人到处寻找,范蠡后来只好离开陶公山,飘海北上,但当地人此后都会在每年的九月十六到钓矶前举行龙舟赛,以表达对范蠡的敬意。由此也就将原称伏牛山的山,改称为陶公山。
陶公山、伏牛山均是正史,而这个陶朱公的传说考证,正伪难辨,但至少她是个美丽的传说,已经流传数百年,而且有过牛头渚的陶公钓矶历史建筑物存在佐证,毋庸置疑。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庆元知府胡榘在陶公山上修建“烟波馆”、“天镜亭”。后人作诗以咏:平吴霸越谢成功,退隐湖滨作钓翁;
自有石矶留胜迹,此山依旧属陶公。

有这点已经足够了!遗憾的是,因年代变迁,陶公钓矶“烟波馆”、“天镜亭”均已早毁。

忻家为陶公山最主要的姓氏,家族人丁最旺、人口最多的居民……忻氏与陶公山环环相扣,陶公山通过“陶公钓矶”与东钱湖紧密相连——忻氏与东钱湖联成一体。

我的故乡就是陶公山。

1950年解放初,我第二次回过故乡,当年我正是25岁的青年人,是个解放军,血气方刚,心气都放在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对“故乡”还谈不到什么依恋,而且行程匆匆,所以故乡的概念,故乡美的观感不深。
1983年春节,也就是事隔33年后,第三次回乡时,已经是“小少离家老大回”接近不惑之年的“老人”了,世事浮沉,多了感慨,从而写下了“故乡行”
故乡行

人说西湖美 我恋钱湖秀。西湖纤细、小巧、精致,钱湖开阔、豪放、明朗;西湖靠人工雕琢美,钱湖仗处女自然秀。钱湖没有太湖浩瀚,然,太湖美所见一隅,钱湖美能窥全豹;太湖美水天一色,钱湖美山水映辉。
西湖有历代文人骚客,也曾有过帝王,这是钱湖难以比拟的,然而“一代天骄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钱湖比西湖大得多,更使人心胸开朗……八一划船队、赛艇、摩托艇纵横驰骋,斩波劈浪,尽情欢畅,天地开阔,所向无阻;西湖前岛后堤,悠然荡漾自得,乐在其中,疾驶则摩艏掣艉,赛手无用武之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是喧哗的市区,热闹有余,幽静不足;钱湖四面环山,山随湖转,湖入山凹,峰叠嶂屏疑无路,山迴水转又一湖,转过山嘴,忽然开朗,真有世外桃源之感,别有情趣;晴天,风息浪静,湖平如镜湖山倒映,似画胜如画;湖面野鸭浮游,时而盘空迴旋,低掠水面,时而升高翱翔,有如雁群;微风拂,湖水涟漪,波光粼粼,阳光折射,金蛇飞舞;羊角起,浊浪涌天,山岩下,惊涛裂帛,似赤壁之雄。
钱湖美,数不尽,山秀更难言,拙非文人之笔,回乡时又短暂,细察仅一隅,更多留后来。
美哉,故乡!少小离别后,四十余年三回乡,景越看越美。久久难以平静。
北有天潼育王,近在咫尺;西有奉化溪口,相接为邻,如此仙境宝地,为何无人开发?憾者!
北有天潼育王,近在咫尺;西有奉化溪口,相接为邻,如此仙境宝地,潜质美景无数:西湖有十景,钱湖“七十二小景,三十六大景”,景之多,远在十景之上。
钱湖啊,钱湖!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要为你疾呼!
钱湖的儿女们,钱湖的仁人志士,别忘了你们的故乡!
1983年春节,故乡行后有感草。
83、2、18日

遥飞“宇宙”外 幡然思桃源 何处觅佳境 钱湖摄吾心

站在莫枝堰镇头摄影

“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由谷子湖、北湖、南湖组成,是杭州西湖的四倍,号称“华夏沿海第一湖”。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苍郁。湖岸蜿蜒曲折,溪流众多。湖面一望无际,烟波浩渺。元、明时期,时有文人隐居湖山之间,故四周山麓多有名人遗迹。湖光山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目前,东钱湖的主要景点有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渔火、白石仙枰等。”(摘自网上资料)


摘录后记
为了写回忆录,查找了网上一些有关东钱湖的资料,据说,莫枝堰的老街已被“改头换面”,大为叹息!否则完全可以和周庄、乌镇媲美,而且还可以因有堰坝的驳船“表演”而更胜一筹。这既因故乡的美而骄傲,更可以使故乡的旅游业兴旺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高兴。
现在又听说陶公山建了一座“陶公岛”公园。在“陶公岛简介”中介绍说:
“陶公岛是中国商祖、财神菩萨陶朱公范蠡和中国爱神、东方维纳斯西施生活的地方,他们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知名度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社会影响最深广、普罗大众最喜爱、唯一身兼人神菩萨的名人福人,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德,是忠勇、智慧、浪漫、事业、爱情、财富、成功、幸福、美满的象征。陶公岛是宁波最吉祥如意的地方。
朋友、同学郊游,家庭、情侣休闲,客人接待,生日派对,团体活动,节庆活动,婚纱摄影,陶公岛是人们选择的好地方
做人要做人气旺,陶公岛上到一到。拜一拜财神爱神,取财神之火烧烤,才旺情旺人生旺,划一划陶公龙舟,乘龙舟之势前进,财旺业旺百年旺。游泳、垂钓、荡游船、采果子、打沙滩排球、开休闲履娱乐、办广场联欢、搞篝火晚会、品陶公砂锅、吃西施八宝……在湖光山色中尽情游乐,在鸟语花香里轻松休闲。”
这一介绍的内容和园内的设施,有很浓的商业味和铜味,从而湮灭了文化,湮灭了自然美。这也是一种破坏。真令人遗憾!

但愿建设者、有识者慎之慎之!

表情: 作者:忻志鹏 时间 2006-11-22 8:21:32 序号:598
^_^!
回复内容:
  回忆录之二——峥嵘岁月


我自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最难忘的几个经历是:
1, 新生——如饥似渴地学习
2, 老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熏染
3,一段插曲——唯物史观战胜了封建迷信
4,解放战争初期的艰苦
5, 略反攻——再渡黄河——巧遇陈毅司令员
6, 参加大反攻的两大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7, 入城(解放上海)

一、 新生——如饥似渴地学习

1943年当我第一次踏进新四军阵营的大门时,最深的感受是党的温暖、关怀和教育,是战友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亲切和热情。我新生了。我的面貌焕然一新。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我立即投入如饥似渴的精神食粮的吮吸。我阅读高尔基的三步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获得了前进的力量和动力;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懂得了人生的哲学;学习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 知道了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我终于成为一个共产党员。

二、老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熏染

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战友们奋不顾身的杀敌精神给了我为党为人民献身的无穷力量。
1943年已经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法西斯已到穷途末日,但日寇依然垂死挣扎,疯狂地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我军战士奋起抗击,牺牲了不少战友,当时我已在团卫生队工作,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很多战士的遗体,一时来不及有棺木安葬,而用门板暂时安放遗体停留在卫生队门前的广场上(所谓广场只是山区贫穷乡村屋前的晒谷场),入夜我与其他一些卫生员轮流值夜守护着战友的遗体,以防野狗骚扰。
深夜,除了啾啾的秋虫鸣声外,就是广场上停放着的一群战士遗体,再有就是伴随着豆状幽暗参杂着好似绿色的荧光的点状油灯,景象确是令人胆寒。但一旦想起战士为国捐躯的英勇气概精神,立马驱走了胆怯,我与战友们忠实地完成了守夜的任务。
敌人的疯狂残酷,激起了战友们的杀敌决心。
某夜,在一次拔除敌伪碉堡的攻坚战中,一位战友奋不顾身向前直冲,这时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小腿,但是杀敌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忘记了伤痛的刺激,他依然向前猛冲……;我当时是连队的卫生员,我的任务是紧跟冲锋战友,发现伤员,及时救援,并将他们安全背下战场送往后方,我在朦胧的月光下,发现我前面的战友腿部隐约有血迹往下淌,我立即把他叫停下来,告诉他的腿部受伤了,必须包扎救援,那位战友听到我的提醒,终于停了下来,并用手捂住他的小腿,可是当我检查时,却发现枪伤伤口离他捂住的地方还差老大一截。这说明战士的忘我精神,为了杀敌,将精神、力量全部集中到那一点上去了。那还顾得上自己。
就是那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慢慢前进。

三、一段插曲——唯物史观战胜了封建迷信

某日,我从军分区卫生部卫生保健员培训班学习结业,时近傍晚,返队心切,晚饭后就开始启程。出发时,太阳已将下山,到驻地有30余里之遥,将到营地时接近午夜。部队驻扎在山区,营地附近都是山岗起伏,村落相距甚远,我部营房位于一山岗脚下。当我爬上这座山岗时,我迷路了。
时近午夜,月弦星稀,山影朦胧,杂草丛生,小径依稀,秋虫啾啾,远处的山顶上还传来凄厉的狼嚎声,此起彼伏,一片萧瑟景象。我上了这座山岗,从一条小径转了下去,以为其下就是我的营房了,然而左盘右转,却从另一条小径重回到山岗,再从那条小径下去,结果依然,就这样重复,我一直走不出这个怪圈……这时脑海中浮现出了小时候曾经听说过的鬼怪故事……
我的家乡每年阴历七月都有一台有关鬼故事的戏文演出,大人小孩看者踊跃,一面是心中害怕,可一面是欲看不罢。看后还津津乐道,故事连篇,小孩是既怕可又抢听,欲罢不能。其中有一则故事,就深深印在我的脑中:
某日,某人在看完鬼戏文后返家,一开始人多热闹,熙熙攘攘,谈着笑着,不觉得异样,随后,各人分散,自走各家,越走人越稀,最后留下了某人独自一个时,问题发生了,那个人边走边想着鬼,心中起了嘀咕……突然听到了身后有嗦嗦细声,这时他就加快了步伐,然而,他走得越快,嗦嗦声却越来越响,他吓坏了,于是从快步到飞跑,冲向自家的大门,就在接近大门那一刻,他倒下了,就此再也没有醒来。那个嗦嗦的声音,原来是看戏时,旁人与他开玩笑,在他脑后小辫子上接上了一根拖地的稻草绳。那个人是被吓死的。
一想起这个故事,我不禁毛骨悚然。迷信思想骤然涌上心头。连脚也感到发软了。
稍停,我已经接受的唯物论教育立即唤醒了我的头脑,我很快清醒,那种迷茫,几乎也就“稍纵即逝”,很快消失了踪影。
最后我看到了一家农屋的房影,我就对着它到了门前,敲响了门,从一个农民老大爷那里问清了我营房的确切位置回到了驻地。

四、解放战争初期的艰苦,苦中孕育着乐

经过八年抗战,在毛主席持久战正确思想领导下,抗战终于胜利了。
可就在这时,国民党却发动了内战……解放军又投入了艰苦卓越的反击、反攻战的一系列伟大战役中。
解放战争的初期,国民党依靠大量美式装备,有的是坦克、飞机、四个轮子的机械化设备,而我们基本上还是小米步枪和草鞋;为此我们不得不依靠运动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了寻找有利战机,我们日夜兼程在运动之中,为了避开白天国民党飞机的侦察轰炸扫射,我们的运动主要在夜间,天一亮就宿营,天一黑,就开拔,敌人就跟在我门后面紧咬不放,经常会发生遭遇战,我们的策略是速决战,打完就跑。为了完成重大的战略任务,不在于这些小仗的成败。由此可见,这种环境下的艰苦了。好几天的不眠和断炊,已习以为常。夜间行军时,很多战士是闭着眼睛机械地迈着脚步跟着前一个战士自动向前。这种行为,随着长期的锻炼,已成为习惯行为,几乎就成为自动化的机械。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他们大脑中的警戒细胞依然忠实地在执行任务,一旦前方尖兵发出敌情信号时,他们立即恢复高度敌情观念,动作依然敏捷快速恢复到常态。
环境极其艰苦,缺少粮食,更少菜肴,食盐;南方的战友到了北方,没有了大米,也没有细粮,战士们调皮的怪话——编出了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吃的煎饼,卷的大葱”,这还算是好的,幸运的;更有粗粮的窝窝头,坚硬如铁,吃下去,大便都拉不出来……乐的是,每一次打完胜仗,山东根据地的乡亲们,杀猪宰羊前来慰劳,这时我们就能打牙祭,饱腹一顿了;记得有一次的庆祝,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喝了近一小碗的高梁酒,喝完后我竟然爬到了一颗大树上去了……怎样下来的,已记不起来。
我们就是以这种精神完成了七战七捷的涟水战役,接着就快速过陇海路向山东运动,在运动中消灭了国民党的高度机械化的快速纵队,在运动中打莱芜消灭了王耀武。
最有影响的一次战役是围歼74师张灵甫的孟良崮战役,这一战役打的非常艰苦。我那时是华东军区后勤部转运总站手术医疗队的一名助医,我们的任务是在紧邻战场第一线的后方,战场上由战场卫生员初步包扎后送下来的伤员,直接就由我们进行手术处理,然后再将他们送向后方医院。所以我们离战场可以说近在咫尺,隆隆的炮声,哒哒哒的机枪声,终日灌耳不绝。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艰巨,我亲自接待处理过一位排长的战伤,他的左上臂肘关节全部被炸裂了,三根长骨:肱骨、尺、桡骨全部暴露在外,只是用一块三角巾绑带悬吊在颈部,可是他面不改色,还用他的右手扶着另一为更重的伤员的担架,来到转运总站。这使我回想起三国故事中华佗为关公剜骨疗创时关公饮酒谈笑自如的故事,我们的排长真英雄也!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先向胶东半岛转移,接着夜过黄河,跳出了华东战场国民党的纠缠,准备向更大的战役作准备。可笑的时,南京政府为了掩盖孟良崮的失败,却在南京大摆宴席,庆祝说陈毅已被赶下东海了。
而那时我们已经渡过黄河进入河北邯郸、濮阳地区。
在过黄河等待渡船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下到黄河岸边,用黄河水洗脸,不想脸没有洗清爽,我的毛巾却被染得蜡黄。这时我方明白什么叫做“跳下黄河洗不清”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来源了。

五、战略反攻——再渡黄河 巧遇陈毅司令员

第一次渡过黄河进入河北邯郸、濮阳,部队一来进行修整养息,二来听党中央的动员报告,了解到这时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部队士气大增,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消灭更多的敌人,赢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夏,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跃进;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豫皖苏边区展开;……,最后把强渡黄河的地方选择在豫北濮县至山东东阿之间150公里的地段。6月30日午夜,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堑,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的序幕。
上一次渡黄河是战略转移,这一次渡黄河是战略进攻。
渡河依然是在夜间,这次渡河比上一次规律、声势要大得多,虽在深夜,但人强马壮、船大,实地感受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民工们齐心协力,与汹涌的黄河争流,撑船的船工号子浑厚低沉雄壮,奋力向对岸进发;这时的情景,头脑中立马映现了冼星海-黄河颂-黄水谣的雄壮场面。 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最后胜利属于人民。
过河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令人惊罕的凄凉荒境——黄泛区,这一名词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但见方圆百千里,一望无际的一片黄沙,偶而见到的房屋,仅仅是深埋在黄沙中露出屋尖顶端的瓦脊,方知其下原来是房屋。原来高大的树木,也只是稀稀拉拉散布在无垠的沙漠中仅仅能见的树顶末梢几颗好如小草的枝叶。
黄泛区是国民党又一个祸国殃民的铁的罪证——
河南人民的四大灾害是:水(灾)、旱(灾)蝗(灾)、汤(灾)(指汤恩伯及其军队的灾难)

在深夜的行军途中,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陈毅司令员。
过黄河后,大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南挺进,将至黎明方接到命令就地宿营。前哨到达各个村落通过地下党与各村居民接洽、号房(在征得村民允许借住的房子前用粉笔做上记号称为“号房”)、借门板、稻草,准备给部队留宿。我当时尚年轻个子小、体弱,意志还不够坚强,一直掉在大部队的后面,直到宿营时,还没有跟上自己的队伍(华东野战军后勤部转运总站手术队),因而到处乱找,结果几乎“闯下了大祸”,我竟然摸到了陈毅司令员的营地—— 一间大房子的庭院内;虽然卫兵众多,但大都也在忙碌,搭门板、架床、舖稻草(只有个别执行警戒),我竟然闯到了大房子的门口,那时,陈司令员刚好坐在一把太师椅上阅读文件,是他的警觉突然发现我这个小个子不像是他的警卫员,(但他也肯定我不是敌人)立即大声呵斥,你是谁?!把他拉出去枪毙(当然他是在吓唬我)……,吓得我“魂飞魄散”,掉转头就逃……

此后解放军的攻势,越战越顺,胜仗一个接着一个,我们那时没有直接参加局部的各个战役,但我们始终是在运动中(这就是运动战)直至一切准备就绪,迎接更大的战役任务。

六、参加大反攻的两大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我们后勤部一直紧跟大部队在运动;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最后总攻阶段,那时杜聿明集团已被我们团团围住,成为瓮中之鳖;在即将发起总攻前夜,我们手术队的救援医务人员全部几乎紧贴着攻击部队的后沿阵地,待命救援,前线激烈的枪炮声就在耳边。敌机一直在上空盘旋,由于敌我双方已经是紧挨在一起,敌机已经根本起不了作用;低飞,我们战士的步枪就会要了它的名,别说机枪了。因此,它飞得很高。当然它为了向上峰交差,偶然也盲目丢下几颗炸弹……
为此我们也遭受了一次有惊无险的炸弹:那时我们的抢救设备、手术台等已经安排就绪,一有伤员到达,立即就可展开救援治疗……正在这时,突然一群敌机飞过,紧接着刺耳的呼啸声从空迅降,根据战争的经验,知道一颗炸弹即将落地,同志们飞速扑向林中空地就地卧倒,就在此同时,一颗炸弹落在我身旁不到十米处,被掀起的大量泥土、雨点般落在我的身上……
事后检查,我们全体奇迹般地毫发无伤。

总攻开始了,很快结束了战斗。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
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渡江战役:
结束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简直成了“游戏”,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我军大摇大摆浩浩荡荡向长江边进军。回想国民党发动内战时,我们被迫向北方转移打运动战,第一次越过陇海铁路是在夜间,是静悄悄地在敌人碉堡群的间隙中穿插过去的,现在的过陇海路,已经是在解放区了,是在自己家里。
淮海战役俘虏了几十万战俘,我们的一路向南进军可热闹极了,有浩荡的解放大军,还有成千上万的胶东老乡——民工,身背担架,与我们并肩前进;
此外还有一件说怪不怪,说不怪也怪的奇怪事值得一提,在大军行进间,间或还可看到一支奇怪的行列,一群没有解放军押解的国民党俘虏,我们向前,他们向后,他们是在向我军指定的后方俘虏收容所集中报到;由于俘虏大多了,大军新的军事行动任务繁重,押解的队伍就省略了,因为是在解放区,根本不怕他们逃跑,而且俘虏不仅不敢逃跑,反而还拼命要求解放军押送,这样他们的安全才有保证,否则,恨死他们的老百姓会要他们的名(事实上老百姓也都接受了党的教育,懂得党的俘虏政策)。
很快大部队就集结在长江边。一夜间,万船齐发……
红旗高杨在南京伪总统府上,结束了渡江战役。

7,入城(解放上海)

解放上海,野战军打得很艰苦,这倒不是敌人狠,而是我们的战士既要消灭敌人,还要不破坏上海,要把上海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
那时我已经被抽调到上海市军管会参加军管上海,(解放前我名忻玉,忻志鹏是解放后在上海二军大附属医院经领导批准更名。)

过江后,是在丹徒附近上岸,再后就几乎是沿着沪宁铁路线向上海进发。一路走,一路学习入城接管的政策。由于没有战役任务,所以就“轻松”得多了,尤其是到了苏州以后,对苏州的灵岩、木渎的风景还保存有很深的影响。
过了苏州后大概是在昆山、南翔附近驻扎下来,等待上海解放后入城,那时相对较空闲,所以拍了好几张照片:

上海是49年5月27日解放的,我们紧跟着于28日进了上海,第一晚住在建国西路一个原上海市府的警察机构的房子内,很快就被分配到上海益明食品厂进行军管,因为期较短,具体细节影响不深,大多忘了……大概两个多月后就返回医务战线——调到上海二军大附属医院医政科工作。
人民解放了,我也结束了战争生活,开始和全国人民一起参加蓬勃的新中国建设。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表情: 作者:忻鑫磊 时间 2007-7-4 13:39:17 序号:1084
^_^!
回复内容:
  真谢谢您的记录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回复帖子
Copyright © 2006-2008 *中国忻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