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 昨天提到不知张村,现在找到一个上张村,在姜山集镇的东边不远。 从17世到24世,族谱中提到的地名除了陶公山,大都是小港、梅墟及附近。就是邱隘,也好勉强算是梅墟附近的。以古代交通不便、交往局限的条件,关于23世城公嫁女,我怎么会对孤立于陶公山、小港和梅墟而远在姜山的上张村感兴趣呢? 明、清以来,鄞县的外海捕捞渔业十分发达,有时渔民、渔船数量甚至超过定海本县。而鄞县外海渔民的聚居地,却不是靠近下江的村落,而是东钱湖和姜山,有东钱湖帮、姜山帮之称。以陶公山为中心的东钱湖,外海捕捞规模自然是全县第一;而第二,就是姜山。近在海边的大嵩,可怜只能屈居第三。 姜山张村,分上张和下张,以前是否合称张村,待考,反正张村这个地名现在也是可以用的。而这个张村,正是姜山外海渔民的聚居地。50年代成立的姜山外海渔业合作社,就在张村。 上文提到,鄞县外海渔民的聚居地主要不在江边、海岸,而在远离江、海的东钱湖和姜山。其原因,可能就是这些渔民本来就是从定海迁来的。忻氏族谱可以证明这点,而张村张氏的祖先也有从定海迁居的可能。如果忻氏祖先和张氏祖先本来就是同乡甚至亲友,相互通婚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我对远在姜山的张村感兴趣的原因。 (定海县居民大量内迁鄞县与朝廷实行海禁有关,容后详述)
|